側線從足部內側與外側的足弓的中點,圍繞踝部外表,往上延伸到小腿和大腿外側面,沿著軀幹以「竹籃式織法 (basket weave)」或鞋帶交叉模式,由肩部下方上行到顱骨的耳部。
姿位功能:
側線的功能是平衡前側與背側,以及平衡左右雙側的姿勢。側線也傳遞其他表層經線的力量一淺前線、淺背線、所有手臂經線和螺旋線。側線時常以協調的方式用來穩定軀幹和腿部,以免在活動時發生結構變形的情況。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動作功能:
側線參與產生身體的側彎一軀幹側彎、髖部外展,及足部外翻。但也有調整軀幹側彎和旋轉動作的「剎車」功能。
側線的詳細介紹:
側線負責連結足部內外側和身體側邊。由底部從第一蹠骨和第一楔狀骨的關節,大約是在足部內側中點,腓骨腸肌肌腱的止點開始(圖5.5)。然後,我們移動到足部外側 , 經過骰骨內的通道,向上轉到腳踝外側面。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側線的另一個連接,腓骨短肌,大約位在足外側中點。從它在第五蹠骨基部的止點開始,腓骨短肌肌腱往上穿到外踝後方,在此處兩塊腓骨肌肉交會成單一條肌肉並形成小腿外側腔室。因此,蹠骨複合體的雙側與腓骨緊密地連接,提供外側縱向足弓的支撐力。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外側弓:
淺背線包括足底筋膜的外側帶,雖然本質上它不是側線的一部分,但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側向平衡的因素之一 。如果發生外側肌肉縮短導致足外翻或足旋前,會推薦以側躺的姿勢由跟骨外下端向前延伸到第五蹠骨基部的足底筋膜外側帶操作,從這兩個接點間把組織伸展開 。
腓骨肌群:
腓骨長肌肌腿腱在足底的深度和排骨短肌的短小讓側線在外踝下無法有任何作用,所以我們從小腿外側腔室開始看 。腓骨長和短肌交會在此腔室內,並由隔膜包圍著。從一條大致穿過外踝與腓骨頭前端之間的線,可以找到前側間隔膜。位於腓骨肌群和比目魚肌之間的後側間隔膜,可由阿基里斯肌腱正前方往上到腓骨頭正後方找到。這些隔膜和其覆蓋在上的小腿筋膜是首要緩解和打開處理各種腔室症候群的主要位置。
在站立時,腓骨肌群通常用於防止姿勢性的背屈。當它們過度負荷或縮太短時,可能會產生過度外翻。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大腿:
雖然腓骨短肌起源於腓骨下半段 ,但腓骨長肌及其筋膜腔室和側線列車繼續往上到腓骨頭,並稍微向前走到腓骨頭前側韌帶,接到脛骨髁上,並混合至寬闊的髂脛束下端纖維裡。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髂脛束從脛骨髁外側 , 可以從小腿外側清楚觸摸到一塊狹窄 、肥厚且強韌的束帶開始向上的旅行。就像阿基且斯肌腿,髂脛束越向上會變寬邊薄,當寬變薄 ,當到達髖部時 ,它已變得夠寬足以支托住在筋膜杯或懸吊帶中的股骨大轉子。
髂脛束層的張力是由上方的外展肌及下方的股外 側肌來維持及加強,當身體重量加諸在一條腿上 時,能幫助球狀的股骨頭能保持於髖臼中。這樣 的配置也是個簡單的張力整合結構 。由於髂脛束有如同船桅桿的「 後支撐索」功用,把體重加在 股骨頸的一些壓力從髂脛束轉移走,其槓桿力道 會隨下方的股外側肌收縮產生的僵硬作用而增強。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側線在股骨轉子上方繼續變寬, 由三個肌肉組成:前緣有闊筋膜張肌、後緣有臀大肌的上部纖維、臀中肌則附著在髂脛束的筋膜層底部。所有的這些肌筋膜連到髂嵴的外緣,由髂前上棘朝髂後上棘延展。這整個複合體會在每個步伐的承重側腿上發揮作用 ,避免軀幹傾斜到未承重腿。也就是說,這些外展肌較少用來產生外展動作,反而在每次步伐中用來避免髖部內收,這需要整個側線下部有穩定的張力才能達成 。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髂脛束:
髂脛束在側線裡的角色,可以想成是始於底部的一個點(脛骨髁,但事實上是整個膝蓋外側),朝上延伸到頂部的三個點(髂前上棘、髂後上棘、和髂嵴中段上強韌的筋膜附著點)。根據骨盆的姿勢角度,建議在髂脛束的前緣或後緣施加更多的力道。髂脛束左右張力不平衡會出現骨盆外斜,而髂脛束和內收肌群間的不平衡會出現膝外翻與內翻(膝蓋向外或向内位移)。
髂脛束的後側部位跟闊筋膜混織成一道堅固的牆,即外側肌間隔膜。它會往深處下潛,把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分隔開來。這片隔膜從大轉子的下半部後表面(臀大肌終止的位置)開始,接到股骨粗線 (Lina aspera)上,再往下一直走到膝蓋的外上髁。髂脛束在泡棉滾筒治療一直很受注意,但我們需要做到髂脛束的後半部(時常要用你的手肘),循著治療路徑,在肌肉群之間向下,尋找股骨粗線的邊緣。
在骨盆相對於足部向前偏移的個案身上,特別需要下功夫處理這個部分。讓個案仰躺,慢慢彎曲及伸直膝蓋時,把軟組織朝向膝蓋的方向處理,能幫助鴨腳式足外旋或「緊繃狀態」(upright) 重新取得適應性平衡。若個案站立時是「向腿部組織傾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骨頭上,也需要把這片參與淺前線和淺背線的重要隔膜被打開、使其獲得水分與復原。當側線從大轉子到踝骨是筆直的,腿部的淺前線和淺背線或許也已經達到平衡的狀態。
外展肌與股骨大轉子:
外展肌本身、闊筋膜張肌和三塊臀肌,大致上可以用手肘鷹嘴突或擺位良好的指節,以輻射狀遠離大轉子的方向,向上到髂嵴來鬆動組織。您可在骨盆前傾的個案中對這些組織以不同的方式做處理,因為此處前側的組織當屈肌使用,將變得非常短而緊繃。不要忽略大轉子的「接觸面」本身,若能被仔細鬆開,可產生許多新的動作活動度。
髂嵴和腰部:
髂嵴上緣提供了關背肌和三層腹肌的連接點。最外面的兩層,腹斜肌,組成部分的側線,並與髂嵴緣的髂脛束有筋膜相連接。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腹外斜肌附著在髂嵴外緣,腹內斜肌附著於髂嵴頂端,而腹橫肌(是深前線的一部分)則接到內緣。治療者可藉調整力道、角度和目標來影響不同深度的組織層。
就側線而言,髂嵴是結締組織頻繁交疊的位置,尤其是在後方,將這些骨頭上各層組織清乾淨有助於處理側線的長度。這裡有關方向上重要的考量是:在骨盆前傾的個案中,組織需要向後移動;在骨盆後傾的個案中,則要往反方向。而骨盆在正中位置時,組織可從中線的任一方向延。
當胸廓相對於骨盆往後偏移時,下肋骨外側會靠近髂嵴的後側。在這些個案中,須把重點放在這個局部「X」的腹內斜肌部分,使它變得柔軟並讓肋骨往前上方提高。在極少數的個案中,這些下肋骨會朝著骨盆向下向前位移,而腹外斜肌則須被拉長。
接著我們做個大轉向,從髂後上棘在腹內斜肌的最後側纖維,它朝前上方走到下肋骨,覆蓋於此處的是來自髂前上棘的更淺層軌道,由朝後上方走的腹外斜肌前外側纖維所組成。這兩種肌肉的纖維走向幾乎與軀幹側面垂直,但仍是往斜向,因此形成了一個「X」。若您擠壓側腰,由髂前上棘向上後走的腹外斜肌纖維,會變得更加淺層。更深層的是腹內斜肌,可觸摸出它向前上的走向。旋轉你的胸廓去靠近與遠離你的手,感覺這些薄而強壯的分層之間的不同。這個肌筋膜在旋轉模式中可單獨進行處理,或選擇性地只將肋骨提高遠離骨盆。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外側肋骨部位:
這些腹斜肌群附著於下浮肋和腹部肋骨,我們可
利用這些肋骨和它們之間的肌肉向上移動。在胸廓側面(大約60度)以類似肌筋膜的模式十字交叉:外肋間肌向後上方走,內肋間肌向前上方走。
這些肌肉在肩帶及其相關肌群下方,持續以相同模式朝胸廓向上走,到達頸部底端的第一肋骨。
雖然肋間肌與腹斜肌有相同的排列,但它的長度更短,只分布在肋骨間,因此不可以相同的手法處理。覆蓋肋骨的筋膜可以透過大幅度的彈撥來伸展或鬆動。肋間肌能以指尖從外部戳入肋間來操作,但改變的程度有限。放在外側的手可以做為對個案的提示,幫助他們經由呼吸使肋骨從內部打開。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頸部:
在頸部,從肋骨到頭骨間, 「X」模式不斷地
重複 。胸鎖乳突肌這個肌筋膜單位既屬於淺前線也算是側線,若將淺前線往下拉,側線將受到反向的影響。
側線最終的「X」由外側胸鎖乳突肌(特別是鎖骨頭)和頭夾肌所組成。頭夾肌始於下頸椎和上胸椎的棘突,止於枕骨外側緣與顳骨後側部。要延長夾肌,需讓您的個案仰躺,一手支撐個案的枕骨,另一手則放在希望處理的那側枕骨下方。將您的手指抓握在乳突連接枕骨嵴的骨頭上,這樣可以讓一個指尖位在嵴上方,另一指尖則在其正下方。當個案剛好將頭轉向您正在處理的那側時,緩慢且確實地將此線之組織帶向中線而走到寰椎與樞椎橫突的頸夾肌,亦可被包含在此手法中。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側線和肩膀:
側線很明顯和手臂是相關的:手臂懸在身體側面,覆蓋肋骨外側和側線的肌筋膜。請注意,雖然側線本身並沒有直接包括肩帶;在軀幹裡它是中軸骨的一條路線。這只是個觀念上的區分——手臂經線的組織必然會混合到側線的組織內。
然而這個觀念上的區分在實際上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頭部最好屬於中軸的想法,能讓我們的論點更完整,所以肩膀絕無扮演任何支撐頭部的姿勢角色。若胸廓下方的結構處於正確位置時,胸鎖乳突肌和夾肌的張力平衡足以承受頭部外側的支撐。
這四條肌肉的綜合體(夾肌和胸鎖乳突肌各二)在走路和跑步時持續的動作維持姿勢。這四條肌肉都是使頭部相對於軀幹旋轉的肌肉,夾肌是向同側旋轉肌,而胸鎖乳突肌是向對側的旋轉肌。行走時軀幹旋轉,此四者交替緊縮與放鬆,讓遠距感受器(眼睛、耳朵和前庭系統)能在下方的身體做動作時保持平穩與聚焦。右側胸鎖乳突肌和左側夾肌抵抗頭部右轉的傾向,而相反的肌群抵抗頭往左轉—讓頭相對於聚焦注視的物體(球、獵物或另一個危險的人)保持靜止。
然而,有一些手臂線的肌筋膜會不經意涉入側線與肩部核心穩定功能的作用。其中一塊肌肉是提肩胛肌,它連接頸椎橫突和肩胛骨的頂端。這塊肌肉與夾肌平行,正好位於能抗衡任何對頸椎或頭部向前拉的位置。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問題是肩胛骨並非牢固的支撐點,為了「避免頸部前移」而顛倒使用提肩胛肌的起點和止點來出力,常使得肩胛骨被往上拉到頸部後側。個案時常抱怨提肩胛肌下端附著點的疼痛與激痛點,並歸咎於它的「壓迫」,但實際上的原因是他們常在感到壓力時,下意識地引發「頭前傾」姿勢所造成的反應。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為了解除這種常見模式,可從背後輕撫提肩胛肌這個可憐的犧牲者,接著把頭從極其常見的前傾姿勢往後提到身體上方。
斜方肌的前緣,連接在鎖骨外緣,也能取代更穩固且屬於中軸的胸鎖乳突肌,並把肩膀拉靠近去支撐頭部。這模式現在已被理解為側線的誤用,故側線必須和肩膀結構做分離。這是當側線中「X」群的動態平衡被擾亂,提肩胛肌和/或斜方肌試著接手它的工作而發生的。
我們也可看見「X」的另一隻腳,平行但比胸鎖乳突肌更深層。最深層的是前斜角肌,從第一肋骨往上後方走到中段頸椎的橫突。若和枕骨下肌群沒有筋膜鏈結,前斜角肌的拉力會形成一種功能性鏈結,特別是在頭上斜肌或頭半棘肌的上半部(圖5.18)。這些肌群會在前斜角肌拉動頸椎下半部而使之彎曲時,將枕骨向前突出或滑移,並使上段頸椎關節過度伸直。
這個作用合併產生一個類似於「頭前傾」的姿勢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深側線:
若要以完整面向來檢視我們的側線,必須考慮兩組肌筋膜,那就是斜角肌與腰方肌。即使它們很明顯屬於深前線,要加入這兩個深前線的側邊元素,構成一條「深側線」,是因為治療這些結構常能提升您解決側線問題的成果,尤其是呼吸,還有兩側不對稱等問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評估與伸展:
側線評估
如何評估側線:
1.對側足部向後跨到同側足部後外側且兩足相連2.對側從耳朵到腋下到髖部大腿產生連續側屈曲3.同側手掌中指碰觸到膝關節側面
4.雙腳膝蓋伸直動作可順暢完成
5可觀察兩邊的身體側屈曲角度是否有明顯受限。
如何做門閂式:
1.雙膝跪在瑜伽墊上,背部打直,雙手叉腰。
2.將右腿往外伸直,雙手打開與身體維持水平。
3.吸氣,將上半身網往右,右手放置在右腿上,左手貼耳朵往右邊伸直。
4.停留3-5個呼吸後換邊。
側棒式伸展:
伸展方法:
1.身體側臥平躺在墊子上,手放在肩膀下方,
2.手掌與腳部支撐自己的重量,雙腿交叉伸直。
3.穩定身體,將臀部緩緩抬離地面,並用腹部出力支撐,頭部至脊椎成一直線。
4.上面的手向頭頂延伸,臀部抬高伸展側線,保持勻速呼吸,再回到中立位置。
結論:
雖然淺前線、淺背線這兩種經線皆有左右邊,不過兩條側線的肌筋膜經線之間 ,以及其與中線之 間,有著足夠的距離在骨骼上往兩線邊緣交會處 產生更多的側向槓桿力,比起淺前線和淺背線的力都要大。
側線通常在調解左右失衡上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問題如:足踝旋前或旋後、足踝背屈受限、膝內翻或外翻、內收受限/慢性外展肌收縮腰椎側彎或壓迫(雙側側線收縮)、相對於骨盆的胸廓側移、胸骨和薦骨間深度縮短、和因過度維持頭部穩定而造成肩部受限 ,特別是頭部前移的姿勢,都是側線相關的常見姿位代償模式。
由於側線的肌群能產生側彎 ,若肌筋膜受限或肌肉張力過高,會出現涉及側彎或限制對側自由動作的姿勢,因此在整體治療計畫中,應該被儘早評估和處理。
以上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健身訓練相關的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這裡是典捷運動工作室,我們下次見。
資料來源:
Thomas W.Myers 解剖列車-第四版 台灣愛思唯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