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螺旋線
概論:
螺旋線以左右兩個反向螺旋環繞整個身體,形成一個雙方格行從頭骨任一側跨過上背部到對側肩膀,再從肋骨處走到身體前側,並從肚臍的高度再次跨越到對側髖部。從髖部開始,螺旋線如同跳繩一般沿著大腿前外側走,並跨到小腿到內側縱向足弓,經過足底向上走過腿部後外側到達坐骨,與豎脊肌肌筋膜會合(任一側均可能,取決於姿勢或活動) ,最終停在與頭部開始時非常接近的位置。
姿勢功能:
螺旋線在姿位上的功能是將身體以雙重螺旋的方式環繞起來,以協助維持所有動作平面上的平衡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螺旋線將足弓與骨盆角相連,並在行走中協助定位出有效率的膝關節活動軌跡。若產生不平衡,螺旋線可參與創造、代償、及維持身體的扭曲、旋轉與側向移動。根據姿勢與動作模式的不同,特別像是走路這樣的對側交替動作,來自主要承重的那一側腿部的力量可以直接或瞬間在同側向上傳遞 、或在薦椎處跨越傳遞到對側身體 。
螺旋線中多數肌筋膜也參與在其他主要經線(淺背線、淺前線、側線)及深背手臂線裡,這使螺旋線涵蓋了許多的功能,所以當螺旋線發生失能時可能會影響這些其他經線的基本功能。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有慣用與非慣用手、腳及眼睛,螺旋線兩側很少能夠絕對地對稱,但功能上可在相當大的耐受範圍中彼此適應。
動作功能:
螺旋線的整體動作功能是產生並媒介身體的斜向扭轉與橫向旋轉,並在離心和向心收縮下逐步穩 定軀幹與腿部,避免造成旋轉的失敗。
詳細介紹:
螺旋線從頭骨的一側開始,從項線外側面的一部部分或其上方 、枕骨與顧骨交接處,向下向內連 接頭夾肌 。在這個路徑上也包含了頸夾肌, 匯集 在第 6頸椎到第 5胸椎之間的棘突 。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連續的筋膜束跨過棘突的尖點 ,連接到對側具有部分相同肌纖維的大菱形肌與小菱形肌。
另有一個從頭夾肌連接到較薄的後上鋸肌的較小機械連結 ,走在菱形肌群下方、並連接到豎脊肌外側的肋骨處 。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菱形肌帶著我們沿相同的拉力線走到肩胛骨的內緣,因而將頭骨的左側與右邊的肩胛骨相連,對側亦同 。
從肩胛骨的內緣有一條直接連接到旋轉袖肌群的棘下肌與肩胛下肌的筋膜鏈結 ,這我們將在手臂線中探討。
然而 ,螺旋線連接到的是一條不甚明顯但卻非常強韌的筋膜,在肩胛骨深層的前鋸肌。
在解剖中,菱形肌群到前鋸肌的鏈結比起其它連接肩胛骨的肌肉都還要強韌與厚實。
前鋸肌是一塊有著許多內在纖維走向的複雜肌肉,菱形肌群則連接到前鋸肌的最佳部位。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前述的螺旋線軌道則主要經過前鋸肌的下部。前鋸肌起始於肩胛骨內緣的深處,走到前九根肋骨上,而其中連接在第五到第九肋骨的部分提供向下的螺旋鏈結。在解剖中,菱形肌群的筋膜鏈結是非常清晰可見的,若我們可以將肩胛骨的孟窩反折,將前鋸肌暴露出來,我們就能清楚看到有一塊肌肉(就是所謂的菱形-前鋸肌)合併了肩胛骨內緣在它的筋膜中、從上胸椎棘突到側邊肋骨路徑的中段處。即便將肩胛骨從整個組織中切除,菱形肌群與前鋸肌之間的鏈結仍非常強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菱形-前鋸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菱形一前鋸肌(菱形肌一前鋸肌前吊帶)通常呈現內外側或左右側的不平衡,可藉由徒手治療矯正
先從內外側差異談起:常見的模式是菱形肌群的閉鎖延長(過度牽拉、離心負荷)合併前鋸肌的閉鎖縮短(向心負荷),拉著肩胛骨遠離脊椎。這種模式常見於健身運動員以及有駝背(胸椎前彎)傾向的人身上。在這類個案中,治療師會在個案收縮菱形肌群之下延展前鋸肌。
腹內外斜肌複合體:
從前鋸肌的下段附著處開始,我們前進的路線很清楚:前鋸肌在跨越外側肋骨與腹外斜肌間的鋸齒狀附著處擁有很強韌的筋膜連續性。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腹外斜肌的肌纖維融合到淺層腹腱膜中,再跨越腹白線到對側,於此處與對側腹內斜肌肌纖維交錯。這帶領我們到下一個「車站」:髂前上棘(ASIS),以及進入其它短旁軌道的機會,或者在這個例子中,就是一個交接區。
在腹部,一組腹外斜/腹內斜肌複合體(從腹部肋骨到對側骨盆)可能明顯比另一組短。
為了評估這樣的不平衡,可以從一側腹直肌外緣開始測量,跨過肋軟骨量到對側的髂前上棘(ASIS),並將之和另一側配對比較。如果差異很明顯,把指尖放入腹部筋膜淺層並將它們朝斜上方往對側肋骨提起。這樣通常可以矯正筋膜的不平衡,雖然更多複雜的平衡模式通常與腰大肌和其旋轉力矩的參與有關。
髂前上棘:
螺旋線在向下到達腿部前,會先經過將前上辣(ASIS),接觸該處形成一個車站。骼前上棘整體來說是一個結構分析的核心重點,尤其是在肌筋膜鏈結的理論中,因此我們必須在此暫停,特別討論此處的多重機械拉力。它也可以用時鐘或羅盤來比喻,但既然我們在本書中主打火車的概念,稱為扇形車庫(roundhouse)。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腹內斜肌以向上向內的方向拉動髂前上棘,其它部分腹內斜肌肌纖維以及來自腹橫肌的肌纖維則直接將髂前上棘向內側拉,還有部分腹內斜肌扇形區的肌纖維合併腹股溝韌帶的限制索則將髂前上棘向內向下拉。附著於髂前上棘並走到膝部內側的縫匠肌則主要向下而些微向內拉,緊貼髂前上棘內緣的髂肌則直接將髂前上棘向下拉往股骨的內側。
我們討論淺前線時提到的股直肌於大多數人身上沒有附著到髂前上棘;然而,它附著在髖部前方骼前下棘(AIIS)些微下方處,用力產生向下的拉動。闊筋膜張肌向下向外拉往膝部的外側,臀中肌向下向後拉往大轉子,腹橫肌以接近水平的角度沿著髂嵴向後拉,而腹外斜肌則向上向後拉往胸廓下緣。
在站立與行走時要讓這些拉力在髖部前力產生平衡需要專注的視覺、漸進式的動作、以及多一點的耐心。這個平衡至少包含三條解剖列車經線一螺旋線、側線、深前線,以及經過機棫性鏈結的淺前線。適當的評估應考量由跨越骨盆每一個半獨立側的主要肌筋膜單元所產生之隨時變化的拉力。
由於許多拉力與軌道競相爭取在髂前上棘的位置,螺旋線並不一定能在它的上方軌道(我們剛才所提從頭骨到肋骨到髖部的部分)以及它的下方軌道(我們即將討論到環繞足弓的「跳繩」)之間做出良好的溝通,因此,我們經常需要分別評估與考量這條經線的上下兩個半段。
下段螺旋線:
下段螺旋線是一條從髖部到足弓再回到髖部的複雜吊帶。要從髂前上棘繼續前進,我們必須遵循我們的規則走在同樣的方向上。我們直接在髂前上棘下緣與髂嵴邊緣處讓腹內斜肌肌纖維跨越連接到闊筋膜張肌(TFL),而非直接地轉換路徑到其他拉力線上。
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ITT)前緣接合,它們向下牢固地附著在脛骨外髁,透過一條在髂脛束前緣更加明顯的筋膜鏈結連到脛前肌,這個鏈結可以很容易被解剖分離。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小腿:
脛前肌向下向內走,跨越脛骨下段附著到第一楔狀骨與第一蹠骨之間的關節囊。在傳統解剖學中,這看來像是螺旋線的終止點,但我們看到該關節囊的另一側發現腓骨長肌也有一個直接的筋膜鏈結,也同樣有分岔的肌腱連接到相同的骨骼與關節囊。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換句話說,在脛前肌與腓骨長肌之間同時有著筋膜鏈結與機械性鏈結。同樣地,這條「吊帶」維持了筋膜鏈結性而能被輕鬆地解剖分離。這個鏈結過去曾經被注意過,而現在則可以當作整體筋膜網的一部分來理解。
足弓與馬鐙:
足弓下方的馬鐙在足部本身難以觸及,最好從小腿處進行操作處理。奇特的是,這條吊帶的兩個終端(脛前肌與腓骨長肌)就緊鄰排列在小腿的前外側。在觀察側線時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兩塊肌肉之間有著筋膜隔膜。因此,這兩條肌肉可以視為一組在足部下方的吊帶或馬鐙,至少某部分來說,兩條肌肉都起始於這個肌間隔膜。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在旋前足的案例中,你會經常發現脛前肌是閉鎖延長或離心負荷,而腓骨長肌則是閉鎖縮短(影片6.24)。因此,在這些個案中,脛前肌的筋膜需要被提拉,而腓骨長肌則需要被向下延展,且脛前肌通常需要額外的肌力訓練。至於旋後足的案例,要施予相反方向的治療:下墜並延展脛前肌,而提拉、釋放、最後強化腓骨長肌。
腿部後側:
一旦來到腓骨長肌,我們可以很容易沿著它走到腓骨頭,如同我們在側線時所做的相同,但這次我們要走一個更明顯的路徑,從腓骨頭走到被稱之為外側膕旁肌的股二頭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股二頭肌的長頭帶著我們向上走到坐骨粗隆,闊筋膜張肌到髂脛束到脛前肌到腓骨長肌到股二頭肌長頭這整個複合體可以被視為是聯合的「跳繩」,從髖部向下經腿部的前外側到足弓,再從足弓向上經腿部的後外側回到髖部。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第四膕旁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股二頭肌長頭是同時跨越髖部與膝部的一列特快車,比其更深處排列著一組很重要但並不明顯的平快車,這一組下方的鏈結有時候可以解釋阻抗性膕旁肌縮短及髖屈曲受限與髖膝整合受限的原因。兩列平快車的第一列是股二頭肌的短頭,和長頭一樣起始於腓骨頭相同的肌鍵附著處,向上走到股骨下三分之一處的股骨粗線處,在此處與內收大肌中段有著筋膜鏈結,向上走在剩餘股二頭肌的下方,連接到坐骨支的下緣、膕旁肌的附著處前側。股二頭肌短頭在長期屈曲膝關節或外轉脛骨的狀況下可能會過度活化,而內收大肌則可能與後傾的骨盆或髖關節無法適當屈曲或「行走」有關。
後螺旋線: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我們可以跟著螺旋線直到從外側膕旁肌薦粗隆韌帶,跨過薦椎筋膜,來到對側的背薦髂韌帶(屬於整個韌帶「基部」的其中-部份),並在對側沿豎脊肌繼續向上。然而,依據姿位模式及慣用腿,從腿部向上的力量也可以循著淺背線—即從薦粗隆韌帶循同側薦椎筋膜將張力向上傳遞到同側背薦髂韌帶再到豎脊肌,腿長不同、骨盆側傾而使腿部更加承重時就會產生這些模式,在動態模式下(如足球比賽時)也會不斷轉變。
於是,最後豎脊肌的軌道走到非常接近螺旋線開始的位置:穿過菱形肌群、頭夾肌與頸夾肌下方,附著到枕骨上,因此螺旋線終止在枕骨,接近我們前文開始所述、數公尺長的筋膜起始位置。
這條螺旋線(當然包含兩側)將頭骨的一側跨過頸部後方與其對側肩膀相連,持續在身體前側環繞腹部,回到同側的髖部。從這裡開始螺旋線沿著大腿與膝部的外側下降,再跨越小腿前側並於內側足弓下方形成一條吊帶,吊帶再將身體後側向上拉提,並再次連接到頭骨螺旋線起始點的內側。
整體伸展:
三角式:
1.將雙手、雙腳打開呈現一個「大字型」,雙腳的寬度大約是兩個肩寬左右。
2.雙手平行地面掌心朝下,平衡擺放在兩側、高度與肩同高
3.將右腳向右轉 90 度,頭部也向右擺,讓眼睛往右手方向的遠方望去。
4. 吸氣將身體往右延伸,吐氣時整個上身往右下方 90 度移動,讓右手抓著右腳腳踝,左手則往天空方向拉開,眼睛望向上方天花板。
坐姿扭轉:
1.坐姿,雙腿打直,雙手放在膝蓋上,頭擺正。 2.右腿彎曲,右手放在右膝上,右腳掌貼地放在左膝蓋旁。
3.身體往右旋轉,左腿伸直,左手放在左腳大腿上。
總結
螺旋線從枕骨繞到對側肩帶再走到髂前上棘,能在上半身的最住位置調控旋轉動作。
螺旋線可以在日常生活動作或特定運動時用來產生扭轉,或者可以作為深層脊柱側彎或其他中軸旋轉的淺層姿勢性固定綁帶。
而任何核心旋轉都會影響淺層經線,故沒有比螺旋線更重要的了,它經常被鎖在代償模式下一般與螺旋線有關的姿勢代償模式包含:腳踝旋前/旋後、膝部旋轉和內側偏移、骨盆相對足部旋轉、肋骨相對骨盆旋轉、單側肩膀聳高或向前偏移、及頭部傾斜、偏移或旋轉等,故當我們了解筋膜的走向並透過放鬆與伸展去平衡筋膜的張力。只有當螺旋線造成的外圍旋轉被移除後,才能更有效地進階處理深前線或深層脊椎肌群的核心旋轉
。
以上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健身訓練相關的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這裡是典捷運動工作室,我們下次見。
資料來源:
Thomas W.Myers 解剖列車-第四版 台灣愛思唯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