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專精詐欺、毒品刑事辯護及侵害配偶權律師
店家商品
前言:您並不孤單,這個問題比您想像的更普遍
您是否因為好心借帳戶給朋友,或是在網路上找工作時提供了銀行帳戶資料,卻突然收到警局通知,說您成為詐欺幫助犯?當看到「人頭帳戶」、「警示帳戶」這些字眼時,內心是否充滿恐懼與不安?
請先深呼吸,您並不孤單。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人因為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而捲入刑事案件,其中有相當比例的當事人,都是在完全不知情或被誤導的情況下,無意間成為詐騙集團的工具。
雖然情況看似嚴重,但絕非世界末日。在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多年處理詐欺案件的經驗中,我們成功協助數百位當事人爭取到不起訴處分或緩刑判決。關鍵在於:從收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您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將影響最終的結果。
在深入討論如何應對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大多數的人頭帳戶案件,當事人都不是「故意」要幫助詐騙。他們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被有心人士利用了善意、急迫性或是對法律認知的不足。
1. 網路求職陷阱:「薪轉證明」的美麗謊言
典型情境: 小王在求職網站上看到一份「在家工作、月薪5萬」的誘人職缺。對方聲稱這是代購或網拍業務,需要小王提供銀行帳戶作為「薪轉證明」,並要求寄送提款卡、存摺和密碼,說是要「測試帳戶是否正常運作」。
★陷阱解析: 正當的雇主絕對不會要求員工提供完整的銀行帳戶控制權。這種要求本身就是詐騙的警訊。詐騙集團利用求職者急於找工作的心理,以「高薪」和「在家工作」為誘餌,騙取帳戶後用於洗錢。
☆法律風險: 即使您真心相信這是正當工作,但在法律上,「提供帳戶供他人使用」的行為本身就可能構成詐欺幫助犯,最重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 網路貸款陷阱:「還款能力證明」的騙局
典型情境: 小美因為急需資金,在網路上找到聲稱「免保人、快速放款」的貸款公司。對方要求小美先提供銀行帳戶,說是要「驗證還款能力」或「建立信用紀錄」,並承諾會先匯入一筆「保證金」證明誠意。
★陷阱解析: 合法的金融機構有完整的徵信流程,不會要求借款人交出帳戶控制權。這類詐騙利用急需用錢者的焦慮心理,先以小額入帳建立信任,再利用帳戶進行大額詐騙。
☆實際案例: 我們曾協助一位當事人,他因為創業資金需求而落入此類陷阱。雖然他確實收到了對方承諾的「保證金」,但帳戶隨後被用於詐騙他人數百萬元。所幸在我們的協助下,透過完整的對話紀錄和金流分析,最終獲得不起訴處分。
3. 親友借貸:「信任」成為最大的弱點
典型情境: 小李的朋友阿華說自己的帳戶被凍結,急需借用帳戶「走一筆帳」,承諾只是暫時使用,並願意支付一筆「使用費」。基於多年友情,小李答應了。
★陷阱解析: 這是最令人心痛的情境,因為當事人往往是出於對朋友的信任而提供帳戶。然而,真正的朋友不會讓您承擔法律風險。許多詐騙集團會先滲透特定社群,建立信任關係後再下手。
☆法律現實: 即使是基於友情而提供帳戶,在法律上仍可能構成犯罪。檢察官不會因為「朋友關係」就免除您的責任,反而可能認為您「應該更謹慎」。
4. 虛擬貨幣交易:新興詐騙的溫床
典型情境: 小陳想投資比特幣,在網路上找到一位「幣商」,對方聲稱可以提供更好的匯率,但需要小陳提供銀行帳戶來「收取台幣」,並承諾交易完成後立即歸還帳戶控制權;也有許多情況是請被害人申請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並且利用虛擬貨幣交易平台轉USDT。
★陷阱解析: 虛擬貨幣交易的複雜性和新穎性,讓許多人對相關風險認知不足。詐騙集團利用這點,以「投資機會」為名義騙取帳戶,再用於各種非法活動。
☆趨勢警示: 隨著虛擬貨幣的普及,這類案件正快速增加。我們建議,任何涉及虛擬貨幣的交易,都應該透過合法、有牌照的交易所進行。
5. 直接販賣帳戶:「快錢」的沉重代價
典型情境: 小張在網路上看到「收購銀行帳戶,一本3萬元」的廣告。因為經濟困難,他決定賣掉一個很少使用的帳戶,心想「反正也沒在用」。
★陷阱解析: 這是最直接的犯罪行為,當事人明知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用途,仍為了金錢利益而提供。在法律上,這種情況最難爭取輕判。
☆嚴重後果: 直接販賣帳戶的案件,檢察官通常會認定當事人有「幫助詐騙的故意」,起訴率和定罪率都相對較高。
綜觀以上五種情境,我們可以發現詐騙集團常用的幾種心理操控手法:
1. 急迫性壓力: 「限時優惠」、「急需用錢」、「機會難得」
2. 權威性包裝: 偽裝成公司HR、金融機構、政府單位
3. 利益誘惑: 高薪工作、投資機會、快速獲利
4. 情感操控: 利用友情、愛情或同情心
5. 資訊不對稱: 利用民眾對法律或新興事物的不了解
重要提醒: 如果您發現自己曾經歷過類似情境,請不要過度自責。詐騙集團的手法日益精進,連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都可能受騙。關鍵是要正視問題,並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如有任何法律問題
其它相關店家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