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智齒到底該不該拔呢?』相信是大多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不論是自己、家人或朋友都很常遇到,就讓我們來解析一下智齒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齒,就是第三大臼齒,若從鏡子看自己口內,就是較大顆的牙齒往後數第三顆,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有一些人只會摸到一部分牙齒,沒有完整的牙齒外型。所以有人有四顆智齒,但有些人連一顆都沒有,一些人是卡在骨頭裡面長不出來,這是因為人類的飲食精緻化,我們不再需要這麼多臼齒吃東西,且人類下顎骨演化上有變小的趨勢,導致最後才長出來的智齒沒有空間長,就會卡在裡面,俗稱水平智齒、阻生齒或埋伏齒,智齒可說是演化過程中的”痕跡器官”。
正常且無任何發炎的智齒,仍可幫忙咀嚼
在全口牙齒都正常咬合狀態下,智齒可有可無,研究也指出有沒有智齒參與咬合沒太大差別。當然如果智齒在正常位置且沒有任何症狀,也可不用特別拔除。因此我們在評估智齒要不要拔時,會從利害去權衡。
大部分我們會先從智齒造成的壞處去評估,以下常見4點需拔除原因:
1.反覆發炎:只要是會反覆引起發炎的智齒都建議拔除,不論是否長正與否。因智齒長得很後面,又常會有牙齦包覆干擾,刷牙會有死角導致發炎,尤其是阻生齒更容易有清潔死角,拔掉通常是唯一解。
智齒周圍的牙齦常常會比較厚且高,很容易刷不乾淨產生發炎
反覆發炎不理會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需住院治療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水平智齒與第二大臼齒的交界是一個完全無法清潔的死角,很容易卡食物殘渣
2. 引起第二大臼齒(智齒前一顆牙齒)蛀牙或牙周病:因為有清潔死角,常導致第二大臼齒與智齒之間無法清潔,導致蛀牙。智齒蛀牙拔掉就沒事,但智齒引起的第二大臼齒蛀牙,常蛀在牙齦底下,臨床上很難填補,甚至於沒辦法填補只能觀察,若蛀的太深甚至需拔掉第二大臼齒,而第二大臼齒在咀嚼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除了蛀牙問題外,也容易引起第二大臼齒牙周病問題。這比起蛀牙更嚴重,一旦發生就要進行牙周病治療,但效果常常不好,最後可能需拔除。
智齒會引起的兩大問題-深度蛀牙與牙周病
因一顆用處不大的牙齒引起健康的牙齒拔除得不償失,最好就是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可能危害第二大臼齒就趕緊將智齒拔除。
3. 妨礙治療:通常第二大臼齒若要抽神經或補蛀牙,常會被智齒影響而使療程無法順利進行,此時要先拔掉智齒再來治療第二大臼齒。
事實上很多要治療的第二大臼齒是因為智齒所引發的問題,因此要治療前先將造成問題的源頭處理掉也是非常合邏輯的,不然一樣的問題只會反覆發生。
4. 矯正需求:有時矯正牙齒需將牙齒後拉或評估可能會影響牙齒移動,通常也會建議提前拔除智齒讓矯正順利進行。
以下狀況可以考慮先不處理:
智齒完全長正且無任何狀況:經醫師判斷引起前一顆牙齒危害不高的話,可以觀察即可。但若智齒對咬缺失,等同沒有咬合的幫助,雖無危害但建議可以拔除。
阻生齒過深且無任何症狀:因阻生齒離我們下顎重要的神經管較近,若智齒卡的很深,在拔除過程中可能會傷及神經管造成併發症,因此智齒過深且無症狀,可以考慮觀察即可。
智齒無症狀且其他牙齒狀況不好,智齒有可能取代其他牙齒時:較常見的是第二大臼齒缺損嚴重,之後可藉由矯正方式取代原本的第二大臼齒,但如此做有其嚴格的條件限制,常評估過後是無法取代的,這部份需牙醫師根據每個人的實際狀況評估後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拔智齒的年紀:
因每個人智齒萌發年紀不一定,但基本上高中時就可以評估能不能拔。年輕時拔好處是處理上比較簡單,因智齒牙根尚未成形且齒槽骨還很鬆軟,且年輕時癒合速度快,又可預防造成第二大臼齒的問題。所以若有任何智齒引起的症狀(或看不到智齒但不舒服感出現在齒列的最後端),建議盡早檢查處理,因為拖越久問題不但不會自己解決(通常只會更嚴重),還會讓拔牙更加辛苦與癒合更慢。
拔智齒的時機與處理方式:
拔智齒很重要的是不能在發炎的當下(急性期)來處理,因發炎當下麻藥效果最不好,所以最好在完全沒症狀下處理,不要等到痛才想到要趕緊拔智齒(急性痛只能先吃藥)。
智齒拔除跟一般拔牙最大的不同是阻生齒無法直接拔除,需進行手術性拔牙,處理過程稍微繁瑣。但目前牙科麻醉技術非常成熟,只要不是在發炎當下來處理,一般拔牙過程中不會這麼不舒服,但術後仍會有腫痛的狀況,按照術後指示與吃藥即可,但建議術後幾天不要安排重要的事情或重要的餐會等。
當然拔智齒還有相關併發症的問題,此部份探討會較深入且發生機率很低,年輕患者發生併發症大多也會恢復,建議到時與醫師討論即可。一般例行性檢查我們都會用全口X光片初步判斷需不需要拔智齒,不論是建議拔除或觀察,請記得多跟醫師作好討論!
必要時的智齒拔除對整體口腔環境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