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保健食品代工廠,彰化保健食品代工廠,台中保健食品代工廠
店家文章分享
素食主義與天然飲食者的福音 全球首支「有機認證」的素食維生素B12
你是忙碌的上班族?追求健康的運動愛好者?扛起家庭重擔的父母?那維生素B群對你而言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營養補給元素。維生素B群能提升身體活力,維持神經系統運作,讓我們感覺精力充沛,思路清晰。但現代人大多缺乏均衡的飲食,所以額外選擇B群膳食補充品可以確保身體需求不會缺乏。在維生素B群眾多的成員中,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維生素B12。如果你發現經常感到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情緒起伏不定,極有可能是維生素B12不足的信號。
維生素B12(cobalamin)又叫做鈷胺素,對人體的神經系統至關重要。它能維持神經健康讓你不會手腳麻木或刺痛,也能進一步提高你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B12還與紅血球的生成有關,能預防貧血。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B12,就很容易出現疲倦、頭暈、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5大族群 :
· 茹素者:
因含有維生素B12的食物多為動物性來源,所以素食者-特別是純素者,如何獲取B12就格外重要。
· 胃部消化吸收不良者:
維生素B12的吸收需要胃酸與消化道內在因子的幫忙,因此曾接受胃部手術(如胃切除)或消化吸收不好的人,也要注意B12的補充。
· 銀髮族 :
年長者經常有消化吸收、飲食狀況不佳問題,是缺乏B12的高風險族群。
· 孕、哺乳女性 :
這時期的婦女容易貧血,且特別需要B12來間接支持寶寶健康的發育。
· 嬰幼兒 :
B12對嬰幼兒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
維生素B12的來源
維生素B12是由微生物所合成,動植物並不會自行產生。植物是透過土壤或空氣中的細菌獲得,動物則是透過食物鏈或是反芻動物與胃中細菌共生獲取。因為植物性食物一般並不含B12或是含量極低,如果人體想透過飲食攝取到豐富的B12,就必需選擇魚、家畜禽類、內臟類等動物性來源,或其副產物,如蛋或乳製品。如此一來飲食不均的人或是茹素者,只得選擇外源性B12來保持體內B12的充足。
首支「有機認證」與「全素」雙合一的維生素B12
在膳食補充品的市場,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傾向來自天然、素食友善,甚至是有機純淨的原料。然而市面上的維生素仍以加工製取為主,鮮少有天然來源,因此純素又是有機認可的產品更是難上加難,而維生素B12也不例外。在傳統維生素B12的生產製程中,會使用化學物質甚至基因改造細菌,難以符合有機食品法規,無法取得認證。加工製取的維生素B12對健康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但對於愛好「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根本無從選擇。基於這些原因,科學界選用人類腸道益生菌的丙酸桿菌,在歷時兩年研發後,進行發酵工藝生產維生素B12,就像泡菜、果醋或葡萄酒發酵一樣天然,標榜不含基因改造生物、不含動物性產品,且符合有機法規。除了取得德國專利以及素食認證外,更是市場上唯一符合ISO/TS 19657「天然食品成分定義和技術標準」要求及「全球首支獲得有機認證」的維生素B12,提供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品牌商能替代傳統B12 補充劑的原料選擇。
維生素B12的更多健康功效
除了維持神經健康、幫助紅血球生成外,研究發現維生素B12有更多元的健康益處。在視力保健方面:由於糖尿病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給與糖尿病大鼠維生素B12能減緩視網膜損失與變薄,降低病變的發生[1]。在預防骨質疏鬆方面:B12能在肝臟中藉由影響牛磺酸的合成,並透過GH-IGF1(生長賀爾蒙-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路徑作用於成骨細胞,正向調節增加骨量,有助於骨頭的成長與增加骨密度[2]。在緩解憂鬱症與失眠方面:因B12與神經系統健康有密切關係,臨床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B12能夠改善睡眠障礙、降低憂鬱症狀,緩解與憂鬱症相關的白天嗜睡情況[3-5]。
丙酸桿菌附加的健康益處
在食品科學中丙酸桿菌是生產起司的發酵菌種同時也是益生菌。研究發現它能調節免疫,緩解發炎[6];另外,給予高脂飲食肥胖的小鼠補充丙酸桿菌,能減少白色脂肪,有助於控制體重,同時改善胰島素抗性,幫助血糖的穩定[7]。丙酸桿菌還能增強成骨細胞的分化和礦化,幫助骨骼發育和維持骨密度[8]。因此在補充丙酸桿菌發酵生產的維生素B12時也獲得丙酸桿菌的健康效果,正所謂一舉兩得。
總結
飲食習慣、年齡變化,或是特殊健康因素,都可能讓我們的維生素B12攝取不足,經年累月下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補充維生素B12並非只是額外的營養支持,而是保持健康的必需。有機來源的維生素B12,不僅能讓身體獲得高品質的營養,還能避免化學物質對身體的干擾。對於素食者和注重天然飲食的人來說,丙酸桿菌的維生素B12是讓你安心補充以支持健康的理想選擇。
參考資料 :
[1] Mol Vis. 2020 Apr 24:26:311-325
[2] Current Science, Vol. 114, No. 8 (25 April 2018), 1632-1638.
[3] Sleep. 1983;6(3):257-64.
[4] Open Neurol J. 2013; 7: 44–48.
[5] Sleep, Volume 45, Issue Supplement_1, June 2022, Page A77
[6] Oncotarget. 2019 Dec 31;10(68):7198-7219.
[7] Sci Rep. 2021 Jan 28;11(1):2481.
[8] Microorganisms. 2021 Mar 24;9(4):673.
其它相關店家資訊